描述

国际复合材料“借船出海” 化解过剩产能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1-20 分类:新闻详情
国际复合材料“借船出海” 化解过剩产能
 
  这个春节,重庆国际  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明过得不舒坦。    春节前,公司账上仅有1000多万元,节后马上要支付2000多万元员工工资,偿还2000多万元银行贷款。    春节期间,全国上下都在放假,钱从哪儿来?在春节7天假期里,吴明没少着急。    幸好,国际  复合材料在欧美布点的销售公司及时回款4000万元,才立马解了燃眉之急。    吴明感叹,要不是早年间国际复合材料“闻风而动”,采取“借船出海”的策略,化解国内过剩产能,这次就真的危险了。    危局:    一哄而上 造成产能过剩“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现在回过头看,在2005年-2009年的5年间,中国玻纤行业的境遇,很像狄更斯的《双城记》里的这句话。    这5年里,全球  玻纤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非金属材料,需求量大幅增长。    这5年,中国的玻纤企业一哄而上,扩张产能,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生产线点火投产,作为国内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也不甘落后,这轮扩张后,其产能排名提升至全球第三、中国第二。    “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下,犹如一声惊雷。从2009年起,一哄而上的苦果,开始呈现。”吴明说,全球每年玻纤产能约600万吨,中国占了450万吨,但实际上,中国国内平均每人每年仅消耗1.5公斤玻纤,不及美国人均消耗量的三分之一。严重的产能过剩,让玻纤的市场均价,迅速由7000多元/吨下滑至6000多元。    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给整个玻纤市场带来较大影响,加上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使出口出现大幅下滑。不仅如此,企业还遭遇了成本上升的考验,现在产品毛利率已由顶点时期的30%-35%,降到现在的15%左右。    为了降低亏损,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国内11条生产线中,维持正常生产的只有9条。    转机:    “借船出海”让企业转危为安“在出口增长陷入停滞,国内市场仍处调整期的情况下,玻纤行业整体产能相对过剩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中国  玻璃纤维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要渡过难关,企业必须有“非常办法”。    于是,“借船出海”策略,便因时而生。    在2009年,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收购了巴西一家玻纤公司,在当地建起生产线,经过6年苦心经营,巴西公司终于在去年扭亏为盈。    2013年,他们又在中东的巴林,通过控股的形式,接手一家企业并将进行生产线改造。目前,该生产线产能2.5万吨,经改造后预计明年可达11万吨,贡献约800万美元利润。    “在国内的产能已经饱和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将产能转移出去,布置到距离国际市场更近的地方,企业才有活路。”吴明说,巴西的资源丰富,毗邻美国这个大市场;而巴林的生产要素成本低,进入欧洲市场的关税低,这些优势,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量。    其实,当时采取“借船出海”策略的玻纤企业,不止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一家,国内另一家玻纤行业巨头——巨石集团也在埃及和美国加紧建设自己的海外玻纤生产基地,行业逐步用海外投资来代替贸易出口,实现对全球市场的占领。    而事实证明,这两家“闻风而动”,先“走出去”的企业,比那些动作迟缓,没有有效行动的企业,日子好过很多。    未来:    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发展    尝到了“借船出海”的甜头,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准备把这一策略贯彻到底。    吴明说,最近他们又瞄准了“一带一路”国家,准备把目前停产的两条生产线,分别运到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去,以设备和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当地玻纤公司合作开展生产。    对于布局这两个国家,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的发展战略又有所区别:俄罗斯市场较大,产能可以在本国消化;巴基斯坦市场有限,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是打算运用该国出口伊朗、土耳其低关税和没有贸易壁垒的优势,进一步做大西亚市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借船出海”的同时,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没有放慢创新步伐。即便公司处于销库存状态,研发部门也不“缺钱”。    “我们每年用于技术创新的奖励超过100万元,单项科研的最高奖励也高达50万元。”吴明说。    在很多开支削减的情况下,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却只增不减,还高薪聘请来自美、日、俄等国专家,加入到他们的研发队伍。公司每年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都占公司销售额的3%以上。在吴明看来“只有搞研发,企业才有出路。”    正因如此,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成为被美国GE、德国巴斯夫等世界500强企业认可的优质供货商。  
扫描关注qrcode_for_gh_aaad3dfae26a_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