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德:让“种养循环”重塑田园美好生活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3-09 分类:新闻详情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德。 “蔓生豆,藤结瓜,绿叶衬红花;山有色,水无沙,渔村傍农家;赏菊又观竹,煮酒再烹茶;半塘池边采莲女,一盏灯前读书娃。” 这首古诗,描绘的是农耕时代中国乡村美丽画卷,这也是以中国“种养循环”方式的展现。千百年来,中国人追求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德。

  “蔓生豆,藤结瓜,绿叶衬红花;山有色,水无沙,渔村傍农家;赏菊又观竹,煮酒再烹茶;半塘池边采莲女,一盏灯前读书娃。”

  这首古诗,描绘的是农耕时代中国乡村美丽画卷,这也是以中国“种养循环”方式的展现。千百年来,中国人追求田园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种养结合”的方式从未间断。

  乡村振兴如何践行?2月28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德。

  作为新任的全国政协委员,吴德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重塑田园美好生活,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的“种养循环”。因此,建议创建“乡村振兴”与“种养结合”的长效机制,呼吁各地政府树立“种养循环”生态农业观。

  调研/“种养循环”未能有机衔接

  通过大量调研,吴德发现乡村田园“种养循环”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首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未能实现有机衔接。”吴德说,通俗一点说,就是种植业为单纯追求产量和降低劳动力成本,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有机肥的使用率非常低。

  “我国化肥年消耗量6000万吨,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吴德解读,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水质富营养化。而养殖业由农民分散饲养逐步转变为规模化饲养,规模化水平已达60%以上,畜禽、水产养殖的废弃物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每年产生约38亿吨畜禽粪污,一个年出栏万头猪的规模化养殖场每年就能够产生固体粪便约2500吨、尿液约5400立方米,其利用率仍不到10%;如采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用好这些“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不仅关系到我国6亿多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还能生产大量有机农产品(000061,股吧),改善土壤生产能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

  “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谁来实施种养循环和谁来建设美丽乡村的问题正日益凸显。”吴德认为,这是乡村振兴存在的第二大现实问题。

  吴德据此例举一组数据:2016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亿人,外出农民工就有1.7亿人之多。

  通过实地调研,吴德还注意到,偏远地方大量农耕地出现抛荒,出现了“杂草生、衰草黄、庄家地里未见粮。道路直、住房美、屋内只见老大娘”的景象;部分粮食主产区土地虽未抛荒,但却出现了“近看一片田、田中树和粮、粮少树中藏;远看一片村、村中老和少、未见种粮人”的状况;部分城乡结合地区出现了“田变小,城变大,城边田园被规划;城侧美、乡侧乱、城乡风景各不同”的景象。

  建议/树“种养循环”生态农业观

  让“种养循环”与乡村振兴融合,吴德呼吁要树立“种养循环”生态农业观。

  “新型"种养循环"模式,是将精准农业、智慧农业(000816,股吧)、信息农业、高新生物技术农业与传统种养农业融合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不仅要注重农产品生产的数量,还应更加注重农产品品质、营养和生态。”吴德认为,农业管理者和从业者必须提升传统“种养循环”生态农业观,还必须与乡村基础设施规划、乡村文化、乡村旅游等乡村振兴内容有机融合,让“种养循环”真正成为未来农业变强、农民变富、乡村变美的重要抓手。

  在吴德看来,由于不同区域乡村“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模式的差异很大,各级部门需要核查地方农业规划,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不利于两者结合的内容进行及时修正,为种养循环的实施创造条件。

  做法/健全“种养循环”长效机制

  提出了“种养循环”建议,具体又该如何做?吴德指出,应该健全“种养循环”长效机制,并从五个方面予以实施。

扫描关注qrcode_for_gh_aaad3dfae26a_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