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中国梦·践行者】海岛上,他守护猕猴卅年 猕猴从不足300只发展到接近3000只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1-03-22 分类:新闻详情
刘清伟屈指数了数,到下个月,他就在珠海担杆岛猕猴保护区管理站上整整工作三十年了。
【中国梦·践行者】海岛上,他守护猕猴卅年 猕猴从不足300只发展到接近3000只
金羊网 2019-02-25
刘清伟在固定喂养点用干玉米粒喂猕猴

担杆岛猕猴保护区的刘清伟感觉:猴子比人类更好相处,你只要对它好,它也对你好

文/图 金羊网记者 李妹妍 李国辉

刘清伟屈指数了数,到下个月,他就在珠海担杆岛猕猴保护区管理站上整整工作三十年了。

“在岛上没有什么时间概念。”他这样告诉金羊网记者。自1989年作为第一个护林员和保育员上岛以来,每天睁开眼就是守岛巡山,“我和我的队友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日子枯燥而烦闷:海岛远离珠海市区,每周往返担杆岛和香洲港的班船不会超过五趟,遇到天气不好停航也是家常便饭。岛上的管理站2005年才结束用煤油灯的历史,时至今日也只在晚上供电几个小时,手机信号更是时断时续,连打个电话都要跑到高处。

但刘清伟乐在其中。三十年的坚持,岛上的猕猴从不足300只发展到接近3000只,成为中国南部最大的猕猴部落,他本人也被媒体誉为“海岛猴王”,“我也不会做别的,如果可以,就想在岛上守着这些猴子,直到做不动为止。”

海岛猴王

“哦呵——阿山——开饭了!”每天早上10点,担杆岛南油山半山腰废弃的操场上,刘清伟悠长的叫唤准时响起。与此同时,大批猕猴从旁边的树上、山坡上快速蹿出来,围着他手中的食物桶上蹿下跳,一些贪心的猴子早已迫不及待地伸出爪子就往桶里扒拉。

刘清伟不慌不忙,一边耐心地呼唤着,一边环视默数着猴子的数量:5、10、15……65只,还没到这个群的一半。他皱起了眉头:这群猕猴有136只,每天喂养基本都会来100只左右,这样少的情况并不多见。

“猴王前段时间老死了,新猴王还没选出来,它们这段时间经常打架。”刘清伟解释称,猕猴常常会发生撕咬、打斗,打输的猴子一般不敢过来抢食,可能还在外围张望,“昨天看到有个母猴得了痔疮,还有几个公猴围着,今天不知道哪里去了。”

他告诉记者,担杆猕猴是我国罕见的纯种猕猴,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如今担杆岛上的猕猴已经有24个种群,为了更好地观察猕猴的生活习性,从2007年开始,工作队花了两年时间把其中两群猕猴从深山引到靠近公路边的固定喂养点:靠山一片的猴群叫“阿山”,而在另一片靠海的猴群叫“阿海”。

和“群猴无王”的“阿山”们相比,“阿海”们的情况显然好得多。前些年分群后,这个群里原本59只猕猴只有26只留在原地盘,一听到刘清伟呼唤,原本在树林中嬉戏玩闹的猴子全部蹿了出来,争先恐后地捡食着撒在地上的玉米粒。

“不能喂太多,还是要让它们自己去山里觅食,这样才不会丧失野性。”刘清伟小心地控制着投喂的分量,两个喂养点相距几公里,一圈喂下来就要两个小时。而要与这些野生的猕猴创建紧密的联系,工作队必须日日风雨无阻前去喂食,留心猴群的情况,“猕猴其实挺爱干净的,你看,他们从地上捡起玉米粒,还要用两个爪子擦擦才往嘴里放,而且每一粒都会仔细翻捡出来吃掉,绝对不会浪费。”

三十年间,身边的队友换了七八茬,只有刘清伟始终没有挪窝,一心扑在猕猴上。也正是这样的坚守观察,他对猕猴的生活习性如数家珍:模仿能力极强。前一年看过人们摘菠萝蜜吃后,以后每年树上的菠萝蜜都被一扫而空;最喜欢吃山稔子。山稔子成熟的季节要提早两个小时去喂食;到天气热的时候,猴子们会成群结队到水塘里玩跳水……

他走到哪里都有猕猴“跟”着他玩,只要一招呼喂食,上百只猕猴就飞奔而来。在他和队友们的精心守护下,担杆岛上的猕猴数量从原先的不足300只发展到现在的24个种群,这些种群小的有几十只,大的有几百只,“十年前做过统计,当时猕猴数量是1600多只,现在保守估计也接近3000只了。”

觅猴岁月

担杆岛,岛如其名,狭长如一根长长的扁担,分为担杆头、担杆中和担杆尾三个区域。据担杆村原村支书、“伶仃洋8号”货运船船长黎喜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期,担杆镇整体搬迁外伶仃岛,原居民在政府支持下纷纷迁往珠海主城区,如今只有少数居民仍聚居在担杆头一带,担杆中和担杆尾因居住条件恶劣,早已罕有人至。

人走了,岛空了,但岛上大量的珍稀动植物需要看管和保护。1989年,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这是广东省成立的第一个猕猴省级保护区。也正是在那一年,从部队退伍的刘清伟报名上岛,成为保护区的第一个护林员和保育员——主要工作就是巡逻保护岛上的野生猕猴和大量珍稀植物。

“考虑到实际工作的需要,保护区管理站设在担杆中。”刚上岛的刘清伟和队友们在居民搬走后废弃的房子里搭起了简单工作点。没有通讯、没有水电,走到担杆头买日常的米油面等,山路步行一个来回就要六个小时。

在2015年岛上公路修通之前,工作队日常巡山只能依靠步行。他清楚地记得,上午8时吃过早餐出发,在岛上巡一圈,要到天黑才能走回管理站,结实的解放鞋一年就要磨破十几双,“这份工作特别费鞋。”

体力劳累之外,最让人有挫败感的是寻找猴群,这些野生猕猴分散在密林中,居无定所,食无规律,怎样才能找到它们并做好保育呢?

从未做过猕猴保育工作的刘清伟和队友们从头学起,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进行地毯式排查,常常几天几夜不眠不休翻山越岭跟踪猴群,困了就睡在山上,“有时跟踪好几个月只能偶尔看到一些猴群活动过的痕迹,我们就在那里放一点食物引它,天天放,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才慢慢在食物点看到有猴子的影子。”他回忆道,当时不懂喂食必须先给猴王,猴王从他手腕上咬了一大块肉下来,现在都还留有疤痕。

对猕猴的保育还包括辅助性的喂养。在大致确定了岛上猕猴种群和数量后,刘清伟就和队友们信心满满开始了“喂养之路”。他们将烧好的大米饭捏成饭团,步行几公里到猕猴活动区域,见到猕猴就投食。但时间长了,刘清伟发现,因为保护区干柴不多,他们常常需要砍下树枝晒干烧火煮饭,长此以往对岛上林木也是一种破坏。

“后来尝试着改喂生红薯,也不行。生红薯不好保存,发芽的红薯猕猴不吃。”他回忆说,那几年他们几经摸索,发现猕猴喜欢吃容易保存的干玉米粒,从此,干玉米粒成了他们喂养猕猴的主食,“上岛交通不便,我们通常一次买一吨干玉米粒囤着,但这样也就只能够喂两个月。”

精心护岛

岛上空旷辽阔,唯一一条盘山公路是岛上的主干道,15公里长。每天,刘清伟都要和队友们骑着摩托车往返数次巡逻。

在管理站,还流传着关于这条路的一段“佳话”:前几年,担杆岛开始修公路,原计划只是从担杆头修到担杆中,不通到担杆尾。刘清伟知道后,主动找到相关领导说,“这条公路必须修到担杆尾,那里还有1000多个不穿衣服的‘人’。”领导大吃一惊,以为岛上还有野人出没,后来才了解到是刘清伟视如“家人”的猕猴。

从管理站到担杆尾,骑摩托车巡山一次要两小时,刘清伟和队友们有个习惯,途经一些偏僻老屋时会放慢车速滑行,有时还会下来查看道路两边废弃的防空洞和老屋。

队员张小华告诉记者,担杆岛的居民迁移后,人去楼空的住房往往成了不法分子的落脚地,巡查这些废弃屋子可以判断是否有不法分子进入岛上。

除猕猴外,担杆岛保护区还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如罗汉松、黄杨等观赏植物,担杆罗汉松极受市场追捧,一路飙升的价格也使不少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但盗挖罗汉松不仅会造成海岛水土流失,更可能使本地野生生物种群消失,因此,打击盗挖成为管理站的重点工作之一。

“最猖獗的是2007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我们抓了上百名盗挖罗汉松的不法分子。”刘清伟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乘小艇去担杆岛附近的二洲岛巡查,迎面与盗挖者遇上。当时海面上八级大浪,他坐的小艇仅有40马力,盗挖贼的快艇却有500马力。正当盗挖者的快艇快要撞上时,刘清伟的小艇正在浪头下面,快艇一下子飞过他的上空,螺旋桨擦过刘清伟的发梢,再低几厘米就会要了他的命。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他和队友们共抓获不法分子160多名,追回被盗挖的罗汉松、黄杨等珍贵植物2000多棵,“若按黑市价格计算,金额惊人。”

他骄傲地告诉记者,保护区与边防部队和海岛民众创建了联防机制,遏制了盗挖现象,并在担杆岛南畔天创建了罗汉松、黄杨栽培基地,使海岛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在岛上,认识刘清伟的人都称他为“猴王”。如今,他在岛上创建了“野生动植物亲子教育基地”,“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认识并保护野生动植物,我也会在这个岗位继续发光发热,让岛上的生态变得更好。”

■对话

对猕猴的感情无法割舍

金羊网:30年的守岛岁月,是什么支撑您坚持下来的?

刘清伟:没上岛的时候我就知道岛上是什么情况,所以也没有被外部的困难和寂寞吓倒。再说,这几年生活和工作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待习惯了也没觉得需要怎么“坚持”才能继续下去。这里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我的工作是守岛保育,那就好好地保护好它们,把这一笔宝贵的财富好好地留给我们的后世子孙。

金羊网:听说您曾经有机会回到市区,后来还是回来了?

刘清伟:因为长年在海岛生活,我有严重的风湿病,2007年组织调我回到市区工作方便我看病。但是在市区待了一段时间后,我就不习惯了,我想我还是回去陪猴子吧,我也真的想它们,没有办法割舍和它们的感情。说实在话,我天天这样观察它们,看到它们的喜怒哀乐,感觉猴子比人类更好相处,你只要对它好,它也对你好。在岛上,我可能是唯一不会被猴子“吼”的人。这几年,我妻子为了给孩子治疗学习了针灸,无意间也帮我大大缓解了病痛,现在我身体好了,工作更有劲头了,更愿意待在岛上。

扫描关注qrcode_for_gh_aaad3dfae26a_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