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太行山南麓,王屋山下,愚公故里。
五月上旬的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东沟村,甘蓝、大白菜、萝卜、洋葱等蔬菜虽已过了盛花期,田间地头仍泛着类似油菜花色的一片片明黄。
面对参加甘蓝规模化制种新技术与新品种展示会的一众嘉宾,站在菜地里的村长周和平憨厚地笑笑:“我不会讲话。”结果他用浓重的豫西北方言一讲就是10分钟,却句句都是大实话。
七八年前,这个大山沟里小村的典型特征是“三多三少”:土房子多、砖瓦房少,粮食作物多、经济作物少,没钱人多、有钱人少。自从中国农科院蔬菜所联合济源市绿茵种苗公司开始在这里试点甘蓝类蔬菜繁育和示范基地之后,村里的蔬菜制种产业渐渐成型,以甘蓝为主的蔬菜繁育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如今,“三多三少”倒了过来,成了“三少三多”:土房子少、砖瓦房多,事实上,村民们都盖上了两层小楼,“私家车就更不是个事了”,土房子只剩下一栋,“留作纪念用的”;粮食作物少、经济作物多;没钱人少、有钱人多。
参会的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表示,种业居于农业产业链的最高端,技术含量高。一个地方要把种业做强做大,难度远高于其他产业。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杨丽梅介绍,俗称卷心菜、元白菜的甘蓝,和大白菜、萝卜等同属十字花科蔬菜作物;而位于中原丘陵地区的河南济源市隔离条件好,十分适于此类蔬菜繁育。从本世纪初开始,由我国蔬菜育种领域泰斗级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领衔,甘蓝创新团队以愚公移山精神、扎根愚公故里近20年,专注于以甘蓝为代表的蔬菜良种繁育技术的研发,甘蓝种子杂交率达到100%,种子发芽率达到90%以上,种子净度达到99%以上;创新花期综合调控等一系列国际领先技术,种子产量从30千克/亩上升到60—80千克/亩。当地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甘蓝制种单季亩均收益6000元左右,最高可达12000元,是种植粮食作物收入的6—12倍。科研国家队的技术支撑,帮助济源市建成政府强力支持(保险兜底)、公司+农户良性运营的蔬菜制种支柱产业。
记者在东沟村询问已年届80的方智远——这位来自田间的可敬院士:“您来过这里多少次?”方老回答,近20年间,“每年都来三四次”。正是凭着以方老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持之以恒的心力倾注,如今,太行山深处的济源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产品远销20多国。一个愚公故里的太行“种谷”正在强势崛起。(瞿 剑)
[ 责编:武玥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