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温州市“爱鸟周”宣传活动公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已经连续3年回温州越冬。“它们异常忠实于这片栖息地,3年前我第一次发现中华秋沙鸭,今年又发现了4只。”温州野鸟会资深会员叶成光说,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是检验湿地环境质量的标志物种,它们连续三年回到同一片栖息地,说明温州的湿地生态越来越好。
温州市8公顷以上湿地面积21万余公顷,是黑嘴鸥、卷羽鹈鹕、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水鸟栖息地。由于早些年大面积的围填海和挖塘养鱼等人类活动,造成许多湿地功能退化,物种减少,候鸟迁移。近年来,温州尝试推进“退养还湿”,还原湿地生态,逐步恢复自然水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人鸟共处的和谐景象得以重现。
今年3月,温州市正式宣布:在全省率先规模化推进“退养还湿”,还原湿地原生态,启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生态好不好 鸟儿都知道
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鸟类专家熊李虎的电脑中,存着一张做满标记的鸟类观测图。
以中国地图作背景,每一颗黄色的五角星都代表了他设立的一个鸟类观测点。其中,在温州滨海区域,星星分布密集,串起了一条金色长廊。“水鸟的分布和数量就像湿地变化的‘指示器’,可以提示湿地的健康状况。”熊李虎说,温州滨海湿地位于全球候鸟迁徙的东亚——澳大利亚的路线上,是水鸟重要的能量补给地,每年春季的3月至5月,大量由南半球飞来的水鸟在此停歇、觅食,补充体力后北飞,待秋季再来落脚,完成一趟循环之旅。
瓯江口的树排沙就是熊李虎地图上的一颗星星。绵绵春雨中,记者跟随温州龙湾区海洋与渔业局海洋资源储备中心主任王浩敏察访树排沙区域湿地。天空中,不时有成群的鸟儿掠过。滩涂上,还稀稀拉拉插着一些竹竿。“以前这里都是鱼塘,布满渔网,现在陆陆续续拆除了,还剩下一组,退出来的地方都要种上红树林。”王浩敏说。
“前些年温州减少了1万多公顷湿地,主要原因是过度养殖。”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保护处处长吴群力说,温州沿海经济对滩涂围垦、养殖等拓展空间的依赖性较大,村民们缺少环保意识,滩涂上插根竹竿就占地挖塘。
有关部门作过调查,近5年温州全市滩涂围垦10万亩左右,部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淤涨之间出现不平衡趋势,影响了滩涂资源的“再生”能力,对滩涂湿地、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影响。植物与植被是湿地动物的食物源和栖息地,植被遭破坏,生存其中的动物面临死亡,这也意味着候鸟的食物减少了。
常年在温州滨海湿地观测鸟群的熊李虎对此感受更深。走在滩涂上,曾经刺眼的一幕始终深深印在熊李虎的脑海中:“蛏子养殖放苗的时节,渔民们为了避免水鸟觅食影响蛏子苗生长,就利用竹竿架网,不少水鸟都困在了这些透明的‘陷阱’中。”
沿海鸟类栖息地遭到破坏后,导致雁鸭类、鸻鹬类等鸟类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渐减少。熊李虎心中存有忧虑:温州列入保护名录的鸟类中,青头潜鸭、勺嘴鹬、东方白鹳等近两年已经很少被观测到了,它们还会回来吗?
好在,湿地资源不断萎缩、生态功能逐步退化的问题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对温州滨海湿地的保护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还湿地原貌 建鸟类乐园
这段时间,温州洞头区霓屿正规划对南岙区域的滩涂进行平整,为引种红树林作准备。根据规划,以霓屿南岙滩涂为中心,利用霓屿南岙及其周边海域特有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丰富滩涂湿地资源,建设一处面积400余公顷,集红树林种植和生态养殖、湿地生态保护和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岛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
霓屿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与建设不是个例。去年,温州在成立湿地保护领导小组的基础上,集成组建了温州市绿化与湿地保护委员会,加强部门协作和统筹力度。今年3月12日,温州市绿化与湿地保护委员会召开会议,部署湿地保护工作。
“湿地是温州重要的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不仅是鸟类天堂,也是浙江省蛏、蚶、牡蛎的养殖基地和苗种基地,在温州生态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温州市林业局副调研员陆顺祥告诉记者,按照到2020年要完成红树林种植面积7000亩的目标要求,今年重点在乐清西门岛、洞头霓屿、温州龙湾海洋公园等自然淤积滩涂开展红树林适宜区选划和红树林种植工作,改善湿地功能。
据悉,温州市计划创建湿地执法协作机制,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强对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取缔地笼网、滩涂串网,禁止非法围塘养殖。
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2017年以来,温州新增省级湿地公园8处,今年力争新增省级湿地公园3处,实现省级湿地公园县(市、区)全覆盖。其中,三垟城市湿地公园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初步建成开园。
“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陆顺祥说,让湿地回归自然状态,减少养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为候鸟的栖息觅食提供安全环境。
鸟栖红树林 人在画中游
位于乐清市的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已先行一步开展“退养还湿”工作。这里是中国纬度最北的红树林生长区。记者看到,有成群的鸟儿在红树林里觅食。“红树林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自然凋落物质能为鱼虾提供饵料,还能净化水质、阻挡台风,也能成为旅游观赏景点。”站在一段红树林后面的观光堤坝上,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高毅说,以前这里都是村民搞养殖的围塘,平整的滩涂被挖得高低不平,像贴了一块块膏药。过度围塘养殖污染湿地,野生的小鱼小虾和各种贝壳类生物大大减少。经过反复与村民沟通,逐步“退养还湿”,种上红树林。规划扩种面积将达到1000亩以上,目前已扩种400余亩。
“西门岛紧靠雁荡山景区,我们想借助红树林发展观光旅游。”岛上的南岙山村书记陈传宝说,“深入滩涂湿地的海上栈道就要开建了,让游客能近距离接触红树林。”
岛上有一家名为“西门岛乐园”的渔家乐,来吃饭的客人络绎不绝。“以前游客来了只想吃点小海鲜,现在湿地恢复了,来岛上玩的游客不止吃一顿,说不定还能住一晚。”老板胡云波对岛上要开展湿地旅游充满了期待,在他眼里,换一种更生态的方式,退养的村民依旧能靠海致富。
尝到“退养还湿”好处的还有树排沙区域的湿地。最近,浙江海洋大学在此开展了一个生物多样性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1种,鱼、虾、蟹、贝类等底栖生物和越冬候鸟数量明显增加,河鳗、河蟹、江鲫等瓯江洄游动物,都重新出现了。
“你们看,这边有招潮蟹。” 王浩敏指着滩涂中的洞眼给我们看,只见红树林之间的滩涂上几只招潮蟹从洞中探出身子,呆头呆脑。“小海鲜增多了,总有附近的村民来挖海螺吃。”王浩敏轻声地诉说他的小烦恼。
湿地好生态,鸟儿终归来。如今,仅乐清湾观察到的水鸟就达到195种,比2008年调查的结果多10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