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自家院坝上,望著远处一小片、一小片像盆栽一样的苞谷地,尤崇军显得依依不舍。
苞谷地,他和他的祖辈已经耕作了上百年;老木屋,“年龄”也快60岁了,一家8口、四世同堂挤在里面。如今,因为易地扶贫搬迁,他要告别眼前的一切,带著家人去城里生活。
尤崇军家住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麻山乡打务村,这里地处麻山腹地,是贵州极贫地区之一,也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群众种田要看天、吃水要“望天”。
“以前,走路没有油路、吃水没有干净水。杀个猪拉出去卖,听见鸡叫就得出门,天黑了才能回到家,现在交通好点了,但是去趟县城,坐车至少还得两个小时。”尤崇军说。
走进尤崇军家,只见老木屋经过长年烟熏火燎,木头已经变黑,屋内很暗,房顶漏洞偶尔透著一些光亮。一下雨,雨水就顺著这些光亮“熘”进屋里。
“这些年供孩子上学还欠了几万块钱。借钱上学就是为了搬出这个穷窝,免得以后像我一样穷下去。”尤崇军说。
2015年,麻山乡和纳夜镇行政区域集成成麻山镇。镇长马石勇说,2006年至2015年,共向原麻山乡投入扶贫资金3.43亿元,人均约3.5万元,但很多村民还是脱不掉穷帽子。
“修了路、建了水窖,但群众还在守穷。按照计划,麻山乡1930户、8812人将整体搬迁。”马石勇说。
搬迁怎么搬?黔西南的办法是:尊重群众意愿,与老百姓共商、共建心安的家。
马石勇说,搬哪些人?搬哪去?住房怎么建?就业怎么解决?围绕这些问题,仅打务村就开了30多次共商会。
经过共商,打务村306户村民已有290户签订搬迁协议,剩下没签的多是举家在外打工的家庭。
“等春节返乡时,再和这些村民共商搬迁的事。”马石勇说。
义龙试验区马别新村安置点是麻山乡搬入地之一。在这里,前锋村村民杨胜军带领记者“巡视”了刚刚竣工的几栋楼。
之所以能“巡视”,是因为杨胜军还有一个身份:群众推选的、马别新村安置点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代表麻山乡即将搬迁的农户监督工程进度和品质。
“钢筋、水泥用的什么牌子、产自哪,我都清楚。工地上还有其他务工的村民,大家一起监督,想作假得先问问这十几双眼睛。”杨胜军说。
“房子我去看过,我家8口人,每人能得20平方米,还有学校、超市,生活比这里方便得多。现在穷不代表一辈子穷,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尤崇军说。(完)